核心提示
曾几何时,螃蟹和对虾对银川人来说还是“奢侈品”,那时各大饭店的海鲜也是从海滨城市空运而来。如今,加州鲈鱼、南美白对虾等早已走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。近年来,贺兰县通过改良水稻品种、改良鱼种,建立独特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,让渔业养殖户实现了“一水两用、一地双收、稻渔双赢”的综合效益。
养鱼人王新明:鱼的品质最关键
“不辛苦不辛苦,能让银川市民吃到新鲜的鱼,咱这心里也美滋滋的。”中秋国庆期间,贺兰县洪广镇高荣村70岁的王新明可忙坏了,本来已经“退居二线”的他这两天帮着儿子打理鱼塘。
从34年前的几亩鱼塘,到现在拥有1000亩养殖基地,王新明走出了一条发展壮大的渔业养殖路。
如今,王新明的儿子王旭军接过父亲衣钵,正在为一种叫“脆脘”的鱼做品种改良。“这种鱼改良后,它的胶原蛋白、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营养物质含量要比现在高10%到30%。”王旭军笑言,父亲经常来鱼塘“监督”他,对他说的最多的就是“咱家的鱼品质最关键,你可不敢给我改糊了。”
“健康科学的养殖方法才能培育出好的品种。”王新明告诉记者,明年6月,他会陪儿子带着改良后的鱼种去中国水科院做权威检测。目前,王新明渔业养殖基地年产各种鱼类100万公斤,为周边养殖户提供鱼苗,带动100余户农户共同增收致富。
养虾人高长城:让对虾走上普通人餐桌
2001年,作为技术人员的高长城夫妇从东北来到贺兰县立岗镇兰丰村,这一待就是18年。2008年,在政府的扶持下,高长城贷款投资80万元,成立贺兰县晶诚水产有限公司,从游击队转向正规军。
“搞渔业养殖必须解放思想,追着技术跑。”高长城深谙技术第一的道理,他到全国各地找市场、学技术,再把市场和技术带回兰丰村。“虾最难养,从育种、养殖到管理一个环节出错就满盘皆输。”尤其引进的南美白对虾比较“娇气”,高长城从技术上狠下功夫,通过几年摸索,公司年产南美白对虾3.5万公斤,成为贺兰县名副其实的养虾大户。
如今,高长城还开展了稻渔种养模式。 “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种植周期内只补水、不排水,用水量减少50%,用药量减少80%,亩均降低成本100元至200元,产出的水稻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水稻。”高长城介绍,他的600亩养殖基地有近300亩是稻渔种养模式,清洁水体所养殖的鱼蟹,吃稻田里的杂草、螺蛳等天然饵料,不投喂人工饲料,鱼蟹品质优、价格高,亩均增收500元以上。同时,他还加大投资建立了先进的循环水养殖车间,养殖了鲈鱼、鲟鱼、南美白对虾等5类名优新品种,每年可供银川及周边地区40万公斤鱼虾,为周边100多户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。
养蟹人陈庆权:打造蟹鱼生态混养模式
“今天刚捞上来的,7两多重呢,准备过两天带这个大家伙去参加蟹王争霸赛。”正值螃蟹上市季节,在贺兰县常信乡寇家湖,来自辽宁的养蟹专业户陈庆权每天都在养蟹基地忙碌着。
“3年前偶然认识了一个银川的朋友,他对我说,你在东北养了十几年螃蟹,你要是能在银川把螃蟹养成功那才牛呢。”朋友的话激起了陈庆权不服输的劲头,他卷起铺盖就来到了银川。
通过多方考察,陈庆权把养蟹基地选在贺兰县常信乡寇家湖2814渔场京能光伏发电厂,渔场上面是光伏发电,下面的池塘闲置着。“经过检测,我发现这里的水质特别适合养蟹。”就这样,陈庆权在这里开始了创业历程,自主开展了渔光一体化模式下蟹鱼生态混养试验示范区。
“给螃蟹喂点黄豆,这样蟹黄能长得大一些,口感更好。”陈庆权表示,本地的稻田蟹个头虽然小,但吃起来蟹黄很足,与南方相比养蟹成本低,有价格竞争优势。通过3年发展,陈庆权养蟹规模越来越大,目前拥有养殖基地1400亩,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年产螃蟹30万公斤。
截至2018年底,贺兰县水产养殖总面积8.48万亩,水产品总产量4.58万吨,适水产业总产值5.31亿元。(记者 张晓慧 文/图)